中国足协新闻办:
贵处发给本报的公开函,已然收悉。28日当天,本报记者曾数次致电贵处,试图就此事进行解释沟通,无奈一直杳无回音。山东人自古尚义重礼,纵使贵处业务繁忙,无暇拨 冗回电,也需通过本报官微对您公开回函,以正视听。
1月26日,本报刊发的《自轻自贱,中国足球过不惯好日子?》一稿,其消息源来自于北京一家知名媒体的公开报道。截至本报发稿之时,该消息已经在网络上发酵两天,并引 发了网友形形色色的议论与猜测。
本报认为,在国家队奋力拼搏、赢得尊重的大背景下,如此一个引发热议的舆论焦点,是一个具有相当价值的新闻题材。于是,本报对该报道透露的信息、网友的观点反馈进 行了整合,以期引起公众的关切和注意。
国足在亚洲杯上的精彩表现,本报在先前的报道中,曾经不遗余力地进行鼓吹激励。然而,这篇略带批评意味的报道一出,便引来了贵处的质问,实在让人难以理解。自《齐鲁晚报》创刊以来,我们始终积极参与中国足球的报道,无论是世界杯出线还是足坛反黑报道,都庶竭驽钝激浊扬清,未敢有懈怠惫懒之时。
回想“八千足记聚海埂”的盛况,到近几年“门前冷落鞍马稀”的萧条,无论毁誉荣辱,本报记者始终没有停下追随中国足球的脚步。本届亚洲杯上,国足能够有如此强劲的 反弹,相信也与社会各界媒体如影随形的关注分不开。
您在公开函中表示:“迈入足球事业发展的新时期,我们需要少一些谣言,多一份合力;少一些戾气,多一份理性。”我们完全赞成这种观点,并一直在为这种“足球新常态 ”进行着努力。但是我们也认为,君子和而不同,唯唯诺诺很难形成合力,沉默是金未必就是理性。
“中国足协”与“中国足球”之间,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等式。我们认为,我们的报道并不意味着要毁掉中国足球。恰恰相反,真正的荣辱与共,需要足协与媒体、球迷们肝胆 相照。面对逆耳的诤谏鞭策,采取“有则改之、无则加勉”的虚心态度。唯有如此,中国足球才可能不被一时的荣耀所陶醉,继续走向“可以期待的未来”。
多年以来,本报一直与中国足协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,贵处在工作上所给予的帮助,我们深表谢意。希望通过此次交流,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曲解能够冰释消除。双方之间能 够继续加强沟通,为中国足球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。
此致
敬礼!
《齐鲁晚报》体育新闻中心
2015年1月28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