灯饰
技术尚在瓶颈 小间距LED市场如何突围?
2016-04-30 15:25  浏览:71887

小间距LED屏市场,从2014年算起,一直到2016年,经历了一个类似过山车下坡道的过程。从14年超过两倍的增长率,到如今递减为不到四成。虽然行业仍然保持成长,但不难发现,投资者、消费者与潜在厂商们,在小间距LED屏幕这个话题上,都已经不再如当初那般“疯狂”。


技术尚在瓶颈 突围已然酝酿


根据分析观察,从2015年年底开始,市场资源逐渐向行业中的领先大牌们集中,投资和消费开始趋向理性化。如洲明、利亚德这一类的大品牌增速放缓,比之2014年下降了十之五六。而紧随大牌之后,出现了10家左右的新秀品牌,在技术力量、销售规模上显现出潜力。市场之中的总体参与品牌超过三十家。


现阶段这种霸者未出、诸侯并起的情况,首先原因当然在小间距LED屏市场的利润极高。对比于传统大间距LED屏幕,小间距在2014年所达利润超过大间距2倍。如此丰厚的回报,使得厂商们不得不为之侧目。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在2015年众多厂商参与其中这种情况。


此外,大间距屏的市场持续低迷,也给了小间距巨大的空间。户外广告向来是大间距的天下,然而随着时代发展,客户对于屏幕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,文体活动、各单位信息化建设以及互联网等,都在要求着能够适应其需要的屏幕和供应市场。大间距已然与广大消费者的需求,渐行渐远。


当然,最关键的决定因素,还是因为小间距LED技术门槛不高。虽然这一块技术走向高端有其相当的难度,但2mm以下1mm以上的点距,却并非我们国内厂商所不能企及,众多厂家的技术力量都可以保障品质、产量以及价格的稳定。事实上,考虑到性价比问题,国内的消费群体需求,到目前为止还未达到0.6mm点距的这个领域。


所以,在更高水平的技术标准到来前,现阶段大牌和新秀们还可以共存,营销手段、宣传方法还有渠道优势等,大家都尽可能的各展所长。但是一旦这个瓶颈被突破,那么掌握了核心技术优势,并能转化为稳定产能的品牌,成为行业大佬的可能性非常之大。届时,行业洗牌恐怕在所难免。


基于以上,虽然行业市场整体依然快速增长,行业大牌已得其应得,地位难以撼动,新秀品牌占据剩下的市场空间,并依靠着市场的纯增量而得以生存。增量会变化,厂家们的策略也应当有变化。小间距LED屏的未来技术方向必然是“微间距”,固守并完善眼下,或者积累技术以图将来?任何品牌都应对此做出自己的突围决策。


突围方向一:技术积累


以苹果(Apple)来做个榜样,苹果今天所面世的各类产品,其核心科技部分在面世前至少5年就已经研发完成,接下来该项科研成果对于苹果而言,就是不断打磨技术工艺以及完善与之配套的生产体系。换句话说,如果苹果愿意把它目前正在研发的“黑科技”拿出来给大家看,所有人都会瞠目结舌。


产品是综合了很多因素而诞生的一个结果,那么必然受到各方因素的制约而不得不有所妥协,小间距LED屏也是同样。目前国内的小间距市场主流,依然是在1.2mm-2mm点距之间。更小的间距带来更好的视觉感受和技术成本制约,但这种制约最终会因为消费者们不断上升的视觉需求而被打破。简单来看,更小的点距和更便宜的成本是大势所趋。


那么,如何降低更小间距的成本?如何保障更小间距的品质稳定?


或者说,如何在已有的间距上提升体验?如何将已有间距的产能转化为更小间距的产能?


回答好这些问题,厂商们心中便自有了突围之法。


突围方向二:家用化


一般来说,家用小间距LED屏市场的瓶颈不在产品性能上。例如0.6间距的产品,已经足以和主流的液晶电视、投影显示等比拼分辨率水平。但是,家用市场是一个要求十分严苛的市场,对产品的价格极为敏感,对产品多样性要求颇多,同时又对产品的可靠性要求极高。然而,家用领域的产品获得成功的案例却不在少数。纵观索尼、佳能、康佳等大牌,无不在这一领域斩获颇丰。其成功原因排除宣传因素,那就剩下的就是实实在在的“品牌”二字。对于家用化产品的深入理解,考量到细化后的个体用户的具体要求,对于客户需求整合后的解决方案,以及针对多样化需求的产品线的建立等。


所以,对于国内小间距LED厂商来说,朝家用化方向进军,树立起自己口碑品牌,未尝不是一条通泰之路。不过考虑到国内厂商们习惯性的单一定制化思维,家用产品这个方向,还是有能者为之较好。


结语:

目前小间距LED屏这个行业正在形成某些格局,看似突飞猛进的增长,实则暗潮涌动,每家品牌都在酝酿变革。持续增长之众,这个市场的不确定性很多,包括市场参与者结构、市场的成长结构和上游市场的变化都需要厂商和工程商、集成商们积极并谨慎地把握。

发表评论
0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