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
一个媒体人谈白岩松的对与错
2016-04-18 10:16  浏览:72142

引火烧身的是因为河北沧州肃宁县发生特大枪击案,造成群众2死3伤,公安干警2人牺牲、2人受伤。在当晚央视新闻频道《新闻1+1》节目中,白岩松称公安干警“死亡”“离世”(而不是“牺牲”),而对杀死4人、杀伤5人的犯罪嫌疑人,白岩松说“是什么原因让五十多岁的老汉端起了枪”,而对引起了部分网民的反感甚至愤怒。警界网民尤为突出,这几天,微信圈里看了不少警界网民的不满文字。

我想了好久,是不是要对这件事说说,最后我还是觉得应该说说好:一、我也是媒体人、评论者,与白岩松的职业有着相似之处,出于职业更能理解白岩松所处的位置,在什么时间该说什么,不该说什么,说的范围与说的边界;二、我是一个与公安部门打交道比较多的人,应该说还算对警察有很深了解,“兼说当今警察”,是我在后面要着重说说警察当前的现状,以及我对警察的真实感受。

先说“白岩松事件”,此次事件最关键的是“牺牲”与“犯罪嫌疑人”的用词问题。

在一片挞伐声中,白岩松是如此解释的:“我们在制作这期新闻的时候,枪击案刚发生了几个小时,直播是在当天,几乎所有的事情全是问号。调查报告是昨天才出来的,已经过去了八天。当时警方也没有说法,我上节目就是引用警方官方微博,它也是采用一个非常中性的说法。”他还说,“在过去,我们新闻刚刚开始发生的时候,就立即下定义,导致的教训和错误很多。稍微查一下资料,庆安枪击案的过程中,由于第二天县领导慰问干警,引发了媒体和公众的轩然大波。因为大家会认为,在事实未清楚的时候,就让‘慰问’表达了一种定义,这是不可以的。所以,新闻要有新闻的准则。尊敬和尊重都是一定会到来的事情,为什么要着急在新闻出发的这一瞬间呢?”在白岩松的解释中谈到“新闻中立”原则,这是站在新闻从业人员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。

是的,新闻必须中立。记者就是真实的记录者,而不能夹带着自己的感情而偏离“中立”的立场。《新闻1+1》,在我看来,不仅仅是叙述新闻,而且还有评说,这个节目大多从时事政策、公共话题、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、最热、最快的新闻话题,还原新闻全貌、解读事件真相。而白岩在解读中,往往是犀利的。2011年7月23日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,央视在救援直播上的迟钝一度遭到网友诟病,但25日央视多个节目却播出主持人的犀利发言,与铁道部“口径”明显不一致。其中《新闻1+1》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一段针对王勇平“对高铁有信心”言论的质疑,更是引发网友的支持。有网友评论,白岩松这一番质疑发言,“才是媒体人应该说的话”。

那么,什么是媒体人应该说的话?

“庆安枪击案”的确是个教训,但有了教训并不是该说也不说,可以定性的而不定性。客观地说,白岩松称公安干警“死亡”“离世”,说犯罪嫌疑人是“五十多岁的老汉”,也没有什么错,因为在案件发生后几个小时,有的只好用中性词,这也是新闻人的基本规律,尽量用中性词,少出错或引起争论,但白岩松没有想到,这个基本规律也不适用了。

在我看来,这个时候白岩松称公安干警“死亡”“离世”,并没有错。我举个例,一位青年救落水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,记者说他是见义勇为牺牲了,有关部门说需要调查核实,报上级批准后,方可定为见义勇为,说他是牺牲,希望见报时不要出现这些词语。

但对犯罪嫌疑人用“五十多岁的老汉”,“五十多岁的老汉”的新闻用语虽也没错,但并不恰当,为什么?一个枪杀了这么多人的人,显然是“犯罪嫌疑人”,再说,新闻单位把握不准,可打电话向公安部门咨询,用最恰当的词,同样是新闻人所追求的。用最恰当的词,显然就少了争议。当然,案件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,作为媒体人更应该注重新闻的时效性,用词的恰当性。这个时候“五十多岁的老汉”枪杀了9人,四人死亡(我又用了死亡,因为其中有两群众不能用牺牲),五人受伤,显然是犯罪嫌疑人。这样一个枪杀了9人的人还不能称“犯罪嫌疑人”吗?因为时间急,疏漏是难免的,俗话说:“常在河边走,哪有不湿鞋”?这也要多一份理解。

可以说,白岩松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和评论家,我们不想他离开这个节目(如崔永元、张泉灵等那些敢说的主持人都陆续离开了央视),如果央视每个节目都如“新闻联播”,你们还会看吗?新闻人要有“新闻中立”原则,这是站在新闻从业人员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。但是,不同的人群和领域对待不同的事件必然具有倾向性,这个都能理解,比如这次警界的倾向性。

前面我说了“我是一个与警察打交道比较多的人,应该说还算对警察有很深了解”。在这里我还得加一句,我是对警察批评较多的人(我常监督他们,还喜欢“挑剌”,有朋友曾劝我不要提得太尖锐,我说尖锐才能督促他们改进工作),但我又是对大多警察由衷敬佩的人。

现在状况是警察不好当,压力大,待遇低,上升空间小。我有多位同事的丈夫就是干警,做警嫂就要付出,丈夫常执行任务,值晚班不在家,家务、带孩子几乎是妻子干。前不久,我给朋友的女儿介绍一位警察,她一听就拒绝了,之因是当警察风险大,还常常不在家。

说工作压力大,是警力不够。从我工作的潮州来看,连机关的干警每星期都要上路巡逻,风雨无阻。见警率高,老百姓的安全性也就高,案件发生就显然下降。增加警亭,就要增加干警日夜值班。所以,在潮州,老百姓对警察的总体评价是高的。

问题是现在什么事都找警察,不是“有困难找警察吗?”打个110,门锁打不开找警察,手机掉进厕所找警察……一位老警察给我讲起这样一件事,他接警有一头老黄牛在路上,于是他把这头黄牛牵进了派出所,一边喂,一边寻找失主,一个星期后才找到失主,但派出所还有一大堆牛屎要清理。还有狗叫问题,居民投诉邻居的狗半夜叫,影响他休息,他去劝导了,狗不叫了。可过了一个多小时,狗又叫了,他又跑去劝导了……有一次,我楼下有人“夜半歌声”,我打环保部门的电话没人接,只得打110,要警察劝导,可接任务的警察抱怨说,这是环保部门的事,警察没有这方面的执法权,我批评他,警察不是为人民服务的吗?其实,由于职责不明,该是环保管的也找警察,该是城管管的也找警察……再多的警力也难以应付。

待遇低是指他们工作的时间和付出,与收入不成正比,他们工资比其他公务员多几百元津贴,但他们的工作时间长、风险性高,随时都有可能负伤或牺牲。

上升空间小,这也是干警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之因。我调查过一个区公安,300多名警察,就那几名科级干部职位,多数人干一辈子还是一般的干警。而离开这个区警察队伍的,有的却当上了处级干部。

……

换个角度想问题,也许我们对警察会多一份尊重。每个职业的人都应互相尊重,互相理解,这几年传统媒体的记者流失大,也是付出与待遇不成正比,记者是吃青春饭的。所以,警察也要理解新闻从业人员。

其实当今网上有些对警察的言论我是不认可的,不是批评,而是偏激和歪曲。每个行业的人都有好的,也有差的,警察队伍也不例外。前几年,警察帮拆迁,把警察推到了与群众的对立面,也损害了警察的形象。

这几年,我从身边的警察观察到,警察这个职业越来越不好干了。离开这个队伍的也不少,如果流失严重,哪一天考进警察队伍的人少了(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大都不愿子女当警察),谁来维持社会治安,保护我们的安全?所以,我们对警察要多份尊重与鼓励,鼓励他们敬岗敬业,乐为奉献,鼓励出警率高些,我们的安全感就多些。当然,批评监督他们同样也是尊重,因为批评是促进他们的工作,树立更好的形象。但批评要中肯,监督要实事求是,否则就不是尊重。这是我要说的。

发表评论
0评